本文转自:余杭晨报
○良渚第一小学郎林芬
疫情期间,大家双休日大都宅在家里,算是为防疫工作做点小小贡献。闷了一天,晚上我戴上口罩,在小区里散步。
手机振动,打开一看,是朋友发过来的多肉照片。她告诉我,新近又添了好几盆,约我过去喝茶聊天赏多肉。我欣喜应约,可转念一想,老公这几天驻守学校值班,要布置落实学校各项防疫工作,真的很辛苦。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熬过这段时间再说吧。
于是,我跟朋友提议可以来个“云赏肉”。借着淡淡的月光,朦胧的灯光,朋友把照片一张张发过来,还拍了一段微视频,我细细地品赏。确实,长势不错,“黑法师”油光发亮,“小球玫瑰锦”娇俏可人,“情人的泪”从藤编的篮子里垂挂下来,婀娜多姿……心里不禁萌生出许多欢喜。
曾经的我,是多么痴迷多肉啊!美好的回忆如月光般散落开来:春天的周末,我会开车几公里,去大棚、花圃里淘新品种,把整个阳台摆得满满的。我看见过清晨,“碧玉莲”沾满一颗一颗,又细又密的小露珠的可爱模样;我见证过“蓝鸟”爆盆,骄傲地展示她蓬勃的生命力;我欣赏过花儿们不同的姿态,含苞待放的,盛情绽放的……我用图片、文字记录我的花事,我还用各种造型独特的假山石,不同色彩,不同姿态的肉肉,做微盆景,也曾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送给同样喜欢多肉的朋友。可是,暑假里出去玩几天,回来肉肉就蔫巴巴了,搭防晒棚,不浇水,早晚搬出去,所有的努力都挡不住它们凋零的脚步。一过夏天,所剩无几。
也曾在同学家欣赏可爱的多肉,“玉露”“口笛”“钱串”……也曾情不自禁往家里搬,也曾精心呵护,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懂多肉的同学说,在家里圈养的,肯定养不活。要有院子,必须经历风吹雨淋,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再顺着她的习性去养,才能养好。
原来,我只是一厢情愿喜欢罢了。
于是,我婉拒了朋友赠予多肉回家养的提议。对多肉而言,在最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里,接受阳光雨露的润泽,慢慢绽放生命的光彩,直到让我们欣赏到它最灿烂的时刻,这就是最好的善待吧。
我忽然顿悟,我们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为孩子找到这份适合,是为人父母,抑或教育者需要思考并践行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