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瓷器常见器型51100例
TUhjnbcbe - 2024/7/15 20:57:00

编者按:

瓷器器型总体大概有种,常见器型大致例,若能掌握这种常见器型,平常所见便能叫出来名字了。

51.贲巴壶

贲巴壶是清代一种瓷器造型。壶形略似塔,有大小两口,均有盖;大口直近颈腹,小口曲折连于腹部。

52.奔巴瓶

和贲巴壶是有把和无把的区别。

53.多穆壶

器形为筒式,上收下敞,口部靠柄一侧有花冠形装饰,柄两端各有卷曲花饰,方式壶流,

矮足,足脊宽平无釉,壶体上有仿金属箍和铆钉状装饰。以青白釉制品为常见,完整器目前仅存一件为北京市崇文区元铁可墓出土。

“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藏语称为董莫(mdong-mo)或多穆。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多穆壶为藏人拌、盛酥油茶的器皿,酥油茶藏语称恰稣玛,是将由茶砖熬成的浓茶中,倒入少量的酥油和盐,有的还加入一些味精和牛奶等佐料,搅拌至水和酥油交融而成,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此件多穆壶K金胎,莲瓣座,珊瑚钮,筒形器身分为三节,开光处绘各种花蝶湖石,母子图,牧羊图,乡村风景等纹饰.此款多穆壶金光闪耀、皇家气派十足,兼具装饰与实用价值。

54.藏草瓶(甘露瓶)

藏草瓶又称甘露瓶,瓶式之—,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55.塔式罐

具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特殊罐式,流行于唐代,以三彩陶瓷最为多见。

整件器物由三部分组成:上部是高耸的圆锥形盖,中部器身作罐形,鼓腹,平底;下部为高大的底座,承托罐身。

56.日月罐

日月罐是一种流行于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的瓷罐器皿。直口,短颈,溜肩,腹微鼓,浅圈足,底内凹。因其凸形盖和腹两侧所饰半圆形凸雕,形似日月而得名。

57.摇铃尊

摇铃尊因细颈小口,丰肩敛腹,形似摇铃而得名。摇铃尊为康熙时期官窑的新创造型,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品种。我们看康熙摇铃尊的造型,无论是青花还是釉里红,其口部微撇,颈部细长,肩部丰满,线条力度感强,这在古代柴窑烧制的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变形,故烧制成功的几率不高,摇铃尊也就成了康熙年间的珍贵官窑品种。

(注:有一种叫双陆尊的器型,特近似)

58.牛头尊(鹿头尊)

牛头尊,瓷制尊器的一种。大口,口以下渐放,垂腹,圈足,造型为口稍巨,直下至肩,无颈,腹较肩尤巨,至底稍杀,旁有两耳者居多,肩两侧有对称的蟠螭耳、戟耳或兽头耳,形似牛头,故名。

59.穿带壶

携壶也叫穿带壶、穿带瓶、背水壶、背壶等。它是典型的泥质制品,其造型的基本特征是:喇叭形口,瘦长鼓腹,腹部有一对环耳。

60.注碗,(温碗)(注碗+注子(狗头壶))。

注碗是汉语词组,是指与注子配套使用,碗的一种式样。

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注碗,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61.水仙盆(猫食盆)

宋代最名贵的品种是汝窑专为宫廷需要而烧制的天青釉水仙盆。明清时期水仙盆品种有青花,也有粉彩。其造型丰富,有方形、圆形、长方倭角形、椭圆、亚腰、花口等数种。

猫食盆是乾隆对宋汝窑水仙盆的一种称谓。

62.瓜楞、多楞罐、瓶

瓜棱罐罐式之一,明代较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

63.海棠式盆、 海棠长盘、海棠盘

海棠长盘是辽代契丹族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因器型似海棠花,故名,盘面较为扁长,折沿,浅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为装饰,此种瓷制品造型源于木制餐具。 

64.宫碗(正德碗)

明代宣德时创烧的瓷碗。多为皇宫所用,故称

“宫碗”。器物造型精巧端正,口外撇,腹部深宽。到正德时,制作更加规范化,成为这时期瓷器中的佳品。。

65.娃娃碗

婴戏碗俗称娃娃碗,是古代陶瓷主要装饰题材之一。

66.咕噜瓶

咕噜瓶是瓶的一个品种,它小口丰肩,口沿有一凸起棱线方便系绳了携带,由于瓶体短矮粗圆故称为咕噜瓶。

67.花浇

浇花用器。流行于明清。明永乐花浇颈长、腹圆,口圆形,常绘以海水、缠枝莲纹。宣德花浇颈较短,腹稍扁,宽带式柄。清雍正花浇口作窄流,颈细且长,肩腹下饰菊瓣纹。

68.盖碗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是在民间盖碗也指一种齐刘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刘海像只碗盖在头上而得此名。

69.莱菔尊

莱菔即萝卜,故又称“萝卜尊”。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注:菊瓣尊与此器相似而细节有区分。)

70.茶船

“茶船”,又名“茶托”或“盏托”,亦称茶托子、茶拓子。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始于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清代寂园叟《陶雅》中提到:“盏托,谓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宋窑则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

71.人头罐

罐式之一。清代流行。器体为略高圆形,口大可容拳,短颈,圆肩,卧足。常配无钮平顶盖,后来也有凸腔馒头形盖。以其似人头而得名,也称“一把抓”

72.橄榄瓶

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73.龙虎罐

这类堆塑罐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有关这类堆塑罐的名称,常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其为“鬼罐”,意思为明器;有的称其为“老钱罐”,认为其用途是在墓中装纸钱灰;有的称其为“谷仓罐”,认为其用途是存储五谷随死者下葬,寄意亲人死后能衣食无忧;也有的称其为“龙罐”,因为其罐身之上面多数都堆塑有龙纹。依据约定俗成的习惯,这类器物似乎以称“谷仓罐”更为确切些。

74.魂瓶

魂瓶为冥器(明器),又称谷仓罐、堆塑罐,也称魂魄瓶,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衰于民国,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

它由汉代(公元前年~公元年)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公元~年)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

75.坐化缸

坐化缸又称和尚棺(即和尚坐化缸),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圆寂后,盘坐在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连缸体一起安葬。

76.大龙缸

大龙缸本是皇宫和朝廷达官贵人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盛水防火。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瓷器烧造数量很大,除一般日用瓷外,还有陈设瓷和工艺礼品瓷器。官窑还给宫廷烧造大件龙缸和坐墩,大规模的烧造给当时景德镇的制瓷业带来极大的困难。烧造龙缸和坐墩一是浪费原材料,二是青花料和人工用得多,三是一旦烧造不顺利,就会出现废品。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不太注重修胎,底心下凹和塌陷,有麻布托衬的痕迹。釉料比较肥厚形成不匀的小开片,用手触摸,隐隐约约呈现波浪型手感。嘉靖朝正处在官搭民烧的时期,民窑将烧制最成功的大件瓷器上缴给官府,再由官差押送到京城。嘉靖朝成功掌握烧制大件瓷器和大龙缸的技术,是难得的成就。

77.折沿盘

盘式之一。元代开始流行。折沿,圈足,砂底。有菱花式口和圆口两类。常见有景德镇窑青花器,龙泉窑和吉州窑青瓷制品。

78.折腰碗

折腰碗是碗的一种样式。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元代中期。因腰部曲折面得名。

79.谷仓罐

中国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又名魂瓶魂亭、堆塑罐等,是从东汉时的五联罐演化而来,形状如坛。

80.虎子

一种盛器。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风见,均为青釉。

81.奁式炉

器形类似于汉代漆奁盒。

82.鬲式炉

鬲式炉,直口,斜折沿,直颈,扁圆腹,底周装三足,底与足间有一小孔。肩部饰凸弦纹一圈,腹与足背饰三角形凸棱,施青釉,足底无釉,呈灰红色。

83.管瓶(五、多管瓶)

管瓶是流行于两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多圆形管而得名。在南北方窑址及五代以后墓中常出现这种多管造型的器具肩上竖立数个圆管的唇口瓶。

84.朝珠盒

盒式之一。又称“环形盒”。流行于明清时期。圆圈形,剖面方形,俗称“串铃形”。见青花器,也有五彩和粉彩器。

85.倒流壶

倒流壶,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春秋时期,流行于唐宋,完善于明清的壶式之一。

86.连体瓶

连体瓶又称合欢瓶,是古瓷瓶中的一种式样。连体瓶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宋代以后消失。至清代雍乾时期开始又恢复了生产,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和单色釉等。

87.包袱瓶

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始烧于清朝康熙年间,其器形一般是在瓶身上饰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带。包袱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

88.莲花尊

莲花尊,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

89.壁瓶

壁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器型为常见花瓶、尊等竖部的一半,靠壁一面平坦有孔,以利于悬挂于墙壁上,做家居装饰之用。

90.筒觚

觚式之一。插花用陈设瓷。大口外撇,口下近直,平底微凹或圈足。常见青花、五彩、粉彩器。流行于明清时期。

91.箭筒

存放箭的袋子或筒。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制成,后来用青花瓷、金属制作,装饰有花纹和金属牌子。

92.案头缸(小脚缸)

画缸类较小者,可以放置于案头。明末崇祯案头缸最为有名。

93.匜

古代盥器。形如瓢,与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接。

94.斗笠碗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95.菊瓣盘

盘式之一。因盘身做菊状,故名。宋哥窑、金定窑、元龙泉窑都有烧制,清雍正朝较为流行。常见粉彩和单色釉制品。

同类相似者有莲瓣盘等。

96.压手杯

压手杯是杯的一种样式。压手杯造型为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处内收,圈足。压手杯形体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压手杯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有“压手杯”美称。

97.嫁妆瓶(掸瓶)

掸瓶是用来插掸子的瓶,形制高,颈小腹大。即嫁妆瓶,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中国汉族传统婚姻女方陪送的瓷器花瓶。

98.荸荠瓶(扁肚瓶)

荸荠瓶为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该器型直口长颈,扁圆腹,外侈圈足,器形规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胎质洁白细腻。平坦底。

99.瓷绣墩

绣墩又称坐墩,是中国传统家具凳具家族中最富有个性的坐具,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尤似古代的鼓,故又叫鼓墩。

.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老格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是乾隆时期的特殊制品,也是我国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为精巧、工艺最为复杂的制品,传世品极少。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作微小移动,但不能拆开。这种工艺被称作“交泰”,寓意“上下一体,天下太平,万事如意”。《易经》谓“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则时运亨通。这种上下两部分交接钩套的器形取“交泰”的吉祥寓意。

1
查看完整版本: 瓷器常见器型51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