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何必要狂贬林黛玉
TUhjnbcbe - 2024/3/1 17:04:00
怎样能够治愈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211/6706972.html

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水平的逐渐提升,现在读红楼梦原著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真是个好现象,至少红迷们(不是戏迷们)不会天天讨论调包计之类的庸俗情节了。

然而读原著的人数增加之后,又生出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猛烈批判林黛玉。其实猛烈批判也没啥新鲜的,原来猛烈批判薛宝钗的人也不少,而且林黛玉身上确实有不少毛病,确实值得批判。

耐人寻味的是,批判林黛玉的思路变了。

以前批判林黛玉,主要是批判她心眼儿小,爱作爱吃醋,对男人依赖性太强等等。这些批判者可能多数是男性,所以站在男性角度看,觉得黛玉这样的女友实在难伺候。

现在批判林黛玉则上升到了人品和三观的高度。

第一种说法是,黛玉刻意迎合男性,迎合长辈。

有人说,林黛玉的娇弱外形,迎合了男性怜香惜玉的品味爱好,根本算不得优点,还是薛宝钗那样杨玉环式的健康美才是正常的。

要说环肥燕瘦,本来就是个人审美不同,这世间哪有一刀切的审美标准呢?有人喜欢梦露,自然也有人喜欢赫本。说瘦弱是迎合男性,那么丰满性感难道就不是迎合男性了吗?男性的品味也是多种多样,不能说某种类型只要有男人喜欢,就是迎合、讨好吧?黛玉是天生病弱,我相信如果真有强身健体的增肥药,她一定也乐意买几个疗程来试试。

黛玉不是靠外形谋生的,长成什么样子,也并非她自己能决定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无病呻吟的人物存在,但黛玉是真的有病。效颦的东施确实可笑,可是,没必要因为有东施的存在,连西施也要一起批判吧?

黛玉恰好长得瘦如飞燕,弱似西施。宝玉恰好很喜欢这种类型,仅此而已。病弱的人容易引起别人关照,所以宝玉乐于照顾黛玉。他们首先是兄妹,其次是情侣,但是某些读者过分解读,用宫斗和青楼争花魁的思路去揣测黛玉宝玉的感情,就不大合适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黛玉为了嫁宝玉,刻意讨好长辈。比如以下这段,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大家参观潇湘馆,就被人解读为黛玉“刻意讨好”的铁证:

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

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

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

林黛玉听说,便命个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有人说,黛玉屋里那么多丫鬟,偏要自己亲自捧茶,就是故意讨好贾母。而且,素有洁癖的黛玉居然把自己的椅子给王夫人坐,说明她故意巴结王夫人。而且,后文中同一旅行团去往探春的秋爽斋,就是“先有丫头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没有写探春亲自奉茶,这说明黛玉故意讨好长辈。

看到这样的观点,我不由得哑然失笑,雪芹笔墨向来干净利索,哪会重复描写“亲自奉茶”?何况,长辈来访,当亲自奉茶,是旧时代的起码礼节,雪芹也是默认为读者自然具备这个常识,不需多写。端茶的是丫头,要奉茶到长辈手中,自然还得小姐亲自来。

黛玉屋里也是一样。这个旅行团,数数看,有贾母,王夫人,刘姥姥,凤姐、迎、探、惜、宝玉宝钗等等,不算丫鬟,也有八九个人,黛玉不可能屋里召唤八个丫头一对一伺候,何况紫鹃还在打帘子,那么黛玉给长辈奉茶,也不算掉价儿吧?怎么就成了巴结、讨好了呢?

再有,黛玉的屋里,如刘姥姥所言,是小房子,平日也来不了这么多人,所以椅子也不会太多,贾母进屋可能已经占据了最舒服尊贵的位子,那么黛玉那个窗下常坐的椅子自然也算是比较好的座位,搬给第二尊的客人坐,也是必要的礼。黛玉不可能因为个人的洁癖而忽略了礼节,那就不是贵族小姐的做派了。何况坐椅子也不比共用茶杯枕头,不需要太计较,大不了送客后叫丫鬟多擦几遍好了。

贾母疼孩子,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行出来的礼一点儿不错”,黛玉能得贾母钟爱,除了血缘和自身素质,她的礼节上一定也要符合封建大家族的规范才行。一个寄居舅家的姑娘,如果在长辈面前还那么讲究孤傲、袖手旁观,连奉茶让座这种事都要等着丫鬟来做,那就不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了,那是精神不正常。

能从黛玉的奉茶让座中读出巴结的人,可能现实中也是离群索居,不懂得群居时长幼的礼数吧?应该说,好好读《红楼梦》,确实可以学习怎样为人处世。

第二种说法是针对黛玉的原生家庭的。

说黛玉处心积虑想嫁宝玉,只可惜她家里太穷,她没有金锁来配宝玉,说明她没有足够的财富与宝玉相配,宝钗有,所以她嫉恨宝钗。

黛玉父母关系不好,父亲成天忙着做官,快四十岁了才考中探花,冷落贾敏,也不关心林黛玉,连个长命锁都舍不得给黛玉做,林黛玉进贾府只带了两个仆人。黛玉母亲是因为贫困加上夫妻感情不好而郁闷致死的,天天给黛玉念叨“你外祖母家比别家不同”,怀念少女时代金尊玉贵的生活。黛玉进贾府也是感觉三等仆妇吃住已经与众不同了,到了贾家“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其实,贾敏念叨娘家跟贫富有必然关系吗?姑奶奶想娘家是天经地义,慈禧太后每年还盼着娘家捎白芸豆来吃呢!贾敏给女儿讲姥姥家只是陈述客观事实,未必就是希望回去荣国府生活。贾家在祖父去世后已经每况愈下,倒是林如海步步高升,跟着一个事业上升期的丈夫在外风光享受自由,总比在一个日渐衰落的旧家族里过着繁文缛节、亲戚间勾心斗角的日子要舒服吧?

黛玉没有见过贾府那么大的排场世面,因为林如海老宅在苏州,在京做官是一步步晋升,不像贾家住了几代的大宅,且林家支庶不盛,代代单传,主人少、亲戚少,仆人自然也少,人少了,就不需要那么大的宅子和那么繁复的排场,且林家有惜福养生的传统,不事奢靡,所以黛玉也不会有机会见识那些排场。可是六岁的她能识别汝窑瓷器,也深谙贵族礼仪,从会吃饭起就吃私人定制的人参养荣丸。可以供孩子连吃三四年的人参的人家,倒买不起一个金锁,这可能吗?王熙凤夸她“通身的气派”,应该所言不虚。林家有贵族的教养,更有尊荣的物质享受。

林如海出场时是巡盐御史,清代巡盐御史,自康熙以后或从内务府直接选任,或者由其他职位上的内务府出身的官员兼任,虽均加监察御史衔,但一般使用原官品级。其职责主要是收缴盐税,并监督盐商的专卖,因为是钦差大臣,虽然品级按照原官,但实际地位与一品大员相差无几。这个差事绝对是当时的肥差,只有皇帝的心腹才能担任。

林如海曾任的兰台寺大夫,有研究者认为当指都察院御史,大约在三品到五品之间,而状元的初授官才是从六品修纂,还得在翰林院干满三年才能散馆另授职务。如果要林如海在短短三四年间从六七品官升到都察院御史,并且得到皇帝超出一般的信任,得到巡盐御史这样的肥缺,理论上不太可能,毕竟《红楼梦》不是《鹿鼎记》。所以,林如海那个“前科探花”,应该不是前一科的探花,应该是少年中举,之后一步步凭借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以及非同一般的机遇,又经过多番历练,才能在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升到这个人人眼红的位置上来。

他心里明白自己位高遭妒,所以做事格外低调,不直接出面举荐雨村,送女儿进京也是轻车简从,只带了一个老奶妈和一个小丫鬟——不给*敌以任何弹劾的把柄,而且他也料到岳母自然会另外安排人手照顾黛玉。他私下里安排贾*找人举荐贾雨村,同时预备好了打点的费用——“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这笔钱怎么也得千八百两银子吧?你说林探花没钱给女儿打金锁?

林如海如果连买金锁的钱都舍不得给黛玉出,倒舍得花钱请个进士给她当家教?还花钱帮这家教谋官,这家教是如海的私生子吗?

此外,黛玉母亲早逝跟夫妻感情和贫困应该也没什么关系,古代医药不发达,一点儿小病就能要命。贾敏是母亲最疼爱的小女儿,不会把她嫁到一个连金锁都买不起的人家去。黛玉“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是在避讳母亲的名字。可见贾敏在家中地位很高,黛玉自幼被教导着对父母一样的敬重。贾敏去世后,如海再无续弦的念头,并且没过几年也相随于地下。

所以,那些说林如海不爱贾敏,林如海不爱黛玉的人,可以歇歇了。书里毫无林如海不爱黛玉母女的证据,倒是可以看出如海为黛玉安排得很周到,也花了不少心血。至于贾敏的早逝,完全是因为她的不幸。人的早逝原因有很多种,家庭不幸只是其中之一,但未必所有女性的早逝都是因为家庭不幸福。

黛玉想嫁宝玉,还真不是贪图贾家富贵。即便不嫁宝玉,贾母也可以安排她嫁给别的王孙公子。贾家在京城,如贾母所说,不过是“中等人家”。黛玉父亲是巡盐御史,黛玉自己不至于眼皮子浅到拿贾府的富贵太当回事儿,她愿意嫁宝玉,更多是因为宝玉和贾家,算是她的舒适圈。

人性都是不愿离开自己的舒适圈的,黛玉起先也不想来贾家。只是母亲去世,林家亲戚都是“极远的,族中也都不在苏州住,各省流寓不定”,还是贾家在血缘上比较亲,物质条件也好,又有女性长辈和姐妹,如海认为这样符合黛玉的成长需要。黛玉来到贾家,“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这就是离开舒适圈的痛苦。

但是在贾府时间长了,她也习惯了贾母的宠爱和贾府的生活,又有了宝玉的爱情,像紫鹃说的“这里就算好人家”“一动不如一静”。黛玉自己没有机会去结识更优秀的男子和更好的人家,又觉得宝玉与自己情意相投,自然也会期望能名正言顺长相守。唯一可虑是小人难缠,不过假如黛玉成了宝二奶奶,那些小人自然也无话可说了。

黛玉

1
查看完整版本: 何必要狂贬林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