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碗民情盖碗茶品出彭镇社治好办法封面新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8.html

记者走访:双流区彭镇彭家场社区

百年老街、乡愁小镇,这是双流区彭镇彭家场社区的两张亮丽名片。位于社区老街上的百年老店——观音阁老茶馆,通过自身的“网红”属性,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彭家场社区。而老茶馆里,比茶香更馥郁的是人情与乡愁。

这个始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年),被清朝乾隆年间蜀中才子“一门三进士”彭端淑及清代著名学者刘沅青睐居住过的地方,一片聚集了槐轩文化、儒林文化、川西文化、农耕文化的沃土,随处都保留着川西古韵的独特味道。那么,如何将“社区治理与古韵文化”有机融合?我们去老茶馆喝一碗“民情”盖碗茶,一起来品一品。

“网红”观音阁老茶馆。(图据网络)

经亲民化改造后的彭家场社区*群服务中心。

紧扣历史记忆

邻里共谋社治办法

观音阁老茶馆可能你没去过,但是川西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大盖碗、老虎灶、竹椅子三大标志的老茶馆照片你一定看到过。无数摄影爱好者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用镜头定格了老茶馆里的的慢时光。而在相隔不到米的地方,就是彭家场社区*群服务中心。“既然我们的居民喜欢喝茶,又有一个天然的阵地,那我们就去老茶馆,用品茶的方式,听听居民对社治工作有哪些好建议、好办法。”彭家场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秋雁介绍,坝坝茶会、两委访茶馆、*员进茶会等多种方式的“民情”盖碗茶便“喝”了起来。

“文娱生活略不足,居民参与需增加”“老街文化易消失,文化传承力不足”……居民们一边品茶,一边提出自己的想法。收集民意后,社区两委紧扣建议动起了脑筋。于是,摄影艺术体验课程、川西“盖碗茶”泡制技艺及文化体验课程、老街传统竹编工艺课程开展起来了;老茶馆周边的扎染坊、竹编坊、影视拍摄基地等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场景建起来了……乡愁从抽象的情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表达,一条独具彭家场特色的社治之路也越走越开阔。

彭家场社区新貌。

紧扣宜居宜业

“微治理”成果初有成效

保护老街区,建设新街区,这是彭家场社区在社治工作中需要“下深水”之处。“在*组织的引领下,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我们对老街进行了雨污管网改造、铺设了青石板路面,立面进行了原貌打造,院落进行了环境整治,以及公厕改造等。”李秋雁介绍说,这些既保护了老街建筑风格,又唤醒了居民记忆的创新举措,还使社区一举拿下了“国家级人居环境范例奖”。如今,老街区保留着川西原始风貌,新街区迸发着社区治理的勃勃生机。走进全新打造的人民路一段特色特色示范街区,以盖碗茶为造型的大型花瓶,刻着“安逸的板”“熬锅肉”等趣味成都方言的石板路面,融入蜀中才子彭端淑家风家训的巨型墙体彩绘……无不彰显着彭镇人在社区发展治理中的智慧。

“社区的变化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最让我想点赞的举措,就是小学旁边小广场的打造。”居民刘大爷说,彭家场小学后门旁的空地本是被围墙围住的,家长去接孩子时,因为围墙占道,导致一放学那段路就成了拥堵“重灾区”。社区了解这一情况后,对这个老大难问题进行了“微治理”,今年10月,围墙拆除,铺设彩色路面的全新小广场亮相,周围还有栽满绿植的花坛点缀。“这个小广场既缓解了上下学交通堵塞的难题,同时晚上还成为了居民娱乐健身的场地,一举两得。”李秋雁说,社区“微治理”让居民感受到了“大幸福”,未来社区将坚持围绕挖掘社区特色文化,努力打造“一巷、一阁、一码头”的独特旅游文化特色品牌。彭镇也一直致力于在社区发展治理过程中留住文脉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凝炼社区的独特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让人文之光、文化之美浸润每个角落。

华西社区报记者李思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